|
|
生活百寶箱 讓您的生活健康又美麗 97.07.09
Ø 高山症的預防
|
缺氧時最好使用鼻孔吸氣,噘著嘴吐氣。(健康世界提供) |
文: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/藍青
天氣漸漸熱了起來,又進入登山旺季。台灣多山,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有160座,每年有六百萬人前往高山欣賞美景,發生高山症的機會不低。許多登山者不了解高山症的症狀,輕則敗興而返,重則造成悲劇,不可不慎。
一般人以為登大山才有風險,爬小山不會有問題。事實上,爬山都有風險,一定要小心。現在交通方便,坐車可在半天內登上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,即使一般旅遊也可能發生意外。
發生高山症的機會
高山症與體能、登山經驗沒有明顯的關係,有些人沒爬過什麼山,上高山雖然體力較差,卻沒有高山症的症狀。有些人爬過同樣的山好幾次,卻不能保證下次不會發生高山症。所謂「善泳者溺於水」,即使是很有經驗的登山者,也要防範高山症的發生。
發生山難的月份,以7月、10月及1月最多。7月及1月是暑、寒假開始,10月秋高氣爽,登山人數多,山難的機會也多,應該注意。
高山症的原因
一般說來,高山症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就可能發生,2500公尺以上可能發生肺水腫,3000公尺以上就可能發生腦水腫。台灣許多山都超過此高度,所以發生的機會不低。
高山症是因為血中氧氣濃度降低而造成。在4000公尺的高山(玉山),大氣壓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二,吸入的氧氣分壓也會降低,大腦是對缺氧最敏感的組織,就可能產生症狀。
即使在海拔較低的合歡山,血中含氧量也會明顯降低。根據慈濟醫院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的研究,正常人到了合歡山後,血液中含氧量降至88%,到晚上含氧量會再降到86%。血中含氧量降低,就可能發生高山症症狀。
高山症的症狀
高山症的症狀可輕可重,輕者休息一晚症狀就可改善,重者如不儘速下山,就會發生悲劇。高山症常被誤認為是感冒或暈車,因而疏於防備。高山症的症狀如下:
輕度症狀:
頭痛、頭暈、噁心、厭食、失眠、全身倦怠、周邊水腫等。
中度症狀:
嘔吐、用一般止痛藥頭痛無法緩解、尿量減少、乾咳、多痰咳嗽等。
重度症狀:
意識改變、步態不穩、休息時呼吸困難、肺部聽到囉音及發紺。
高山症初期會有頭痛、噁心、失眠等現象,這些症狀可能是輕度腦水腫所引起。如果發生症狀,應避免繼續爬山,多休息,最好降低500~1000公尺,症狀就可以改善。在登山前開始服用利尿劑,也可以降低高山症發作的機會。
如果高山症持續惡化,1至3天以後因為缺氧會破壞細胞及微血管,可能發生肺水腫或腦水腫,甚至導致死亡。肺水腫的症狀包括呼吸急促、咳嗽或咳出粉紅色的痰。
腦水腫則會出現意識障礙、昏迷及神經障礙。許多山難的發生,事實上是因為肺水腫或腦水腫的關係,而不是失溫。如果有上述症狀,應該迅速送下山急救,以免發生悲劇。
腦水腫的原因可能是缺氧使腦血管擴張,血流增加,微血管內壓力增加,滲入組織,造成腦壓上升。腦水腫的發生,不一定是要爬5000公尺以上的高山,有人報告在海拔2700公尺的高度,有1%的人會發生腦水腫。腦水腫是高山症的末期症狀,需立即下山,否則可能致命。
腦水腫的主要症狀:
˙嚴重頭痛、嘔吐
˙意識混亂、幻覺、行為異常
˙步態不穩、行動失調、喪失方位感
高山症的治療
對於較嚴重的高山症,有一個3D原則,就是「Decent, Decent, Decent」,就是要儘快降低高度,有時下降數百公尺,症狀就可以明顯改善。如果有輕度高山症症狀,服用頭痛藥及休息一晚後沒有改善,而且症狀加劇,就應請隊友迅速護送下山,不要等走不動了才求援。
如果使用氧氣或在簡易加壓艙內躺幾個小時,症狀也可以改善。但是國內多數登山地點沒有急救設備,症狀嚴重時還是趕快下山救命重要。此外,利尿劑Acetazolamide對高山症症狀也有幫助。
高山症發生時,血中氧氣飽和度不足,身體會因缺氧而呼吸急促。但是呼吸速率太快反而不利於肺部交換氧氣,缺氧會更嚴重。此時最好使用噘嘴呼氣,就是從鼻孔吸氣,噘著嘴吐氣,吸氣與吐氣時間的比例約為1:2。噘嘴呼氣可以把氣吐的更乾淨,有利於氧氣的交換(如圖)。
預防高山症的撇步
˙登山前訓練心肺耐力
˙感冒時避免登山
˙天氣不佳時不要勉強登山
˙補充水分及電解質
˙避免吸菸、喝酒及服用安眠藥
˙食用高醣低脂食物
˙避免食用過多豆類及碳酸飲料
˙維持深而緩慢的呼吸
大家都知道維他命有益身體健康,不過到底什麼樣的維他命成分才是對身體有益,而且真正解決身體所面臨的某些症狀呢? 參考以下的說明,才會讓你「對症下補」喔!
· 維他命A:預防夜盲症、眼球盲燥、維他命A缺乏症的良方,做個明眸亮眼的美女與電眼帥哥
· 維他命B1:可以改善神經炎、多發性神經炎、腳氣病、維他命B1缺乏症,舒緩肢端麻木的問題
· 維他命B2:適於口角糜爛、口唇炎、舌炎、癩皮病、維他命B2缺乏症等症狀
· 維他命B6:可減緩妊娠引起之噁心、嘔吐、皮膚炎,以及維他命B6缺乏症
· 維他命B12:預防惡性貧血症、出血性貧血、具有神經合併症之惡性貧血、巨紅血球性貧血、巨胚紅血球性貧血、維他命B12缺乏症,能提高記憶力,增強注意力以及睡眠時的安定神經功效。
· 維他命C:預防壞血病、齒齦出血、維他命C缺乏症,提升免疫力
· 維他命D:預防痀僂病、軟骨病、促進磷鈣之吸收、維他命D缺乏症、過敏性患疾,適度曬太陽便能增進維他命D,而平常常待辦公室缺乏陽光洗禮的人便可藉由食用維他命D來補充。
· 維他命E:有抗氧化、促進血液循環的特點,對於習慣性流產、末梢性血行障礙、維他命E缺乏症有改善作用。
· 礦物質:如鈣、鎂、鐵、鋅等,可改善發育不良,提供營養補給,對於虛弱體質、熱性消耗性疾病有補助治療,同時也是妊娠婦女的營養補給
· 胺基酸:不能攝取適當食物的患者補助治療劑、蛋白質之消化吸收機能及合成利用障礙;嚴重創傷、火傷、骨折時蛋白質補給、蛋白質之攝取減少的營養失調症
|
一般說來,高血壓易導致各種心血管疾病,因此大部分的人會較積極預防和治療,低血壓則常被視為是自己的生理狀況。雖不會引起立即的重症,但因低血壓而產生的全身無力、倦怠感等,往往會被誤以為是「懶惰蟲」。所以了解低血壓,讓自己過得健康舒適是重要的。
◎低血壓的診斷基準:
高血壓有世界性的診斷判斷標準,若放任不管的話,易引起腦血管或心臟病症;低血壓卻常因各醫師或研究者的意見而有不同,若沒有出現頭暈目眩、全身乏力等症狀時,縱使血壓很低,也有醫師不診斷為低血壓的。
通常低血壓的診斷基準為:最大血壓(收縮壓)100至110mmHg以下,最小血壓(舒張壓) 60 mmHg以下,也有醫師把最大血壓(收縮壓)在85至110mmHg定義為低血壓。
與高血壓不同的是,低血壓的診斷較不著眼於最小血壓(舒張壓)的部分。
◎低血壓的分類:
●本態性低血壓:沒有特別的原因,血壓就是比較低,可以說是一種遺傳體質,可能會有頭暈、目眩、頭痛、頭重感、耳鳴、肩膀痠痛、失眠、容易疲勞、心悸、食慾不振、胸痛、胃悶、下痢、便秘等各式各樣不舒服的症狀。
●姿態性低血壓:從躺著的姿勢急速站起,或長時間站立而引起血壓下降、頭昏、眼花、四肢無力。平常血壓並非很低,但突然起身時,最大血壓(收縮壓)下降20mmHg以上,即是姿態性低血壓的特徵,與調節血壓的自律神經不平衡有關,也較常發生怕熱、沒力氣、容易拉肚子等症狀。
●繼發性低血壓:因某些疾病而引起的低血壓,若能去除病因,治療後,血壓往往也能恢復正常。
◎繼發性低血壓可分為:
●急速的血壓降低:如心肌梗塞、鬱血性心臟病、急性出血、燒傷、嚴重的下痢、嘔吐、腸閉塞、急性中毒等。
●慢性低血壓:如癌症、慢性傳染病(肺結核等)、貧血、白血病、甲狀腺機能低下、肝硬化等。
◎低血壓與貧血不同:
低血壓與貧血常常都會引起頭昏眼花、四肢無力,所以易被混為一談,低血壓是血液循環不良,因此到達腦部、身體四肢末端的血流較不足,而引起不適症狀。
貧血則是定量的血液中,所含的紅血球數減少,或血色素為正常值以下(男性1dl中12g以下,女性10g以下),大部分是因缺鐵而無法製造血色素,造成紅血球變小,或數目減少,攜氧能力降低,而引起不適症狀。只要抽血檢查即可知有無貧血。
◎給低血壓者的健康小叮嚀:
●盡量不要太晚睡,維持正常的作息。
●三餐營養均衡的飲食,早餐一定要吃,女性常見低血壓又伴有貧血,所以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。
●適度的運動,如簡單易行的體操或散步。
●在炎熱的夏季,血管易擴張,低血壓者更容易出現昏沈、食慾不振等不舒服的現象,要小心別中暑。在流汗後,不要忘了補充水分與鹽分,多攝取含鈣的蔬果,如柑橘、檸檬、番茄等。
(作者為台中榮總藥劑部藥師
轉帖自 岡山醫務室製作)